教學 | 如何創作多元的街頭攝影美學?

已更新:2024年4月6

今天來談談街頭攝影美學這件事情,先從之前「街頭生命力」個展談起。進入攝影超過十年,對街頭攝影情有獨鍾,特別喜歡拍攝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及關懷的作品,因此第一次個展就想到了這個主題。展覽結束後卻發現「街頭生命力」對我而言並不只等於街頭攝影,它代表更廣義攝影裡的所有題材 (如風景,人像,街頭,晨昏,彩色與黑白…等)。

因此,我的攝影理念「街頭即生活」是指攝影透過鏡頭的捕捉,讓我們以不同⾯向看到街頭的更多⾯貌。因為街頭就是⽣活的本質,利用相機或手機,攝影者可以隨時隨地創作出真 (故事性)、善 (生命力)、美 (藝術感)並表現出人性的影像。

生活有不同的型態,如同街頭攝影有不同的風格。關於街頭攝影的類別,有興趣者可參考 Department of Street Photography Street Hunter 的介紹。資訊來源和作者不同,對分類也有些許差異,但我認為每一種風格就代表著一種藝術。下圖是我課程裡濃縮整理出的風格,Fine Art沒有特別寫代表性的攝影家,因為我覺得每個類別都是藝術。 附帶提醒在 維基百科的街頭攝影定義,是偶發事件與不經安排的一種藝術。

維基百科對街頭攝影的定義是最接近自己的想法,以及我在街頭攝影實戰班教學的「五不一沒有」理念,也就是「不用長鏡頭、不預設路線、不安排臨演、不碰觸現場、不盲拍、沒有對價關係 」。自然創作的街頭攝影方式對授課與學員會是很大的挑戰,但這樣的學習更能在街頭攝影跨出一步。此時老師若有持續創作作品與經驗,可減少學生四處碰壁的機會。

我在課堂裡常分享一個比喻,當攝影大師Harold Feinstein被訪問到攝影是否是藝術時,他舉例說繪畫作品是一種藝術,但不在於所使用的畫筆製作精細程度,而是藝術家本身。因此,街頭攝影的藝術性與風格沒有直接關聯,而是在於作者的創作質量與攝影理念。

至於作品的質量與藝術感的培養,除了建立在紮實的基本功下拍出的影像外,需熟悉構圖、如何判斷與挑選作品、利用二次構圖和數位暗房等技巧,更重要的是必須有敏銳的畫面佈局觀念。 了解街頭攝影的分類同時,更應該學習不同大師的風格,朝能拍出多元的街頭攝影風格的目標邁進。

可以多思考如何像布列松一樣,拍出精準構圖與決定性的瞬間; 像Bruce Gilden拍出侵略式的肖像,何時跟如何用光; 像Saul Leiter一樣,看見抽象的櫥窗作品; 像Alex Webb一樣,做到色彩與光影的掌控以及畫面佈局; 像Dorothea Lange一樣,拍出真實又感動的報導; 像Steve McCurry一樣,在肖像中拍出被攝者的靈魂; 像Fan Ho一樣,運用黑白光影拍出香港的各式街頭風貌。透過揣摩累積經驗,進而創造個人多元的街頭攝影作品。

關於藝術價值,可以參考各大街頭攝影比賽 LenscultureIndenpent Photographer URBAN 以及台灣偏愛的IPA系列,了解國際評審都挑選哪些勝出作品及其拍攝題材與技巧。個人觀察仍是以人性 (關懷)的創作佔了大宗,且純天然,不擺拍為主。 挑選幾個 2021國際攝影大賽比賽獲獎公告,有空時多觀摩,對攝影眼培養會有幫助:

Lensculture Street Photography Award 2021

URBAN Photography Award 2021:

ndependent Photographer Sep 2021:

培養多元的街頭攝影風格,也是「街頭即生活」的實踐,讓攝影之路走的更遠,更寬廣。即便是特定風格的大師,細細觀察他們的創作,也可能不只有一種類型。如我喜愛的街頭攝影師Alex Webb,在他2022的新書Waves中,以及與Saint Laurent Self 07所發表的作品,也展現不同以往的創作風格。

我希望讓學生很輕鬆的學習(街頭)攝影,先從基礎班的街頭觀察與基本功開始,用心去發掘人與人之間的互動。不論你今天在哪,跟誰在一起,時間多匆忙,都有機會拍出自己感動的影像。

這點也能在我隨機發佈的IG與FB限時動態創作中,看見如何把攝影當成生活的一部分。街頭攝影創作者對自己的影像需要有想法與答案,讓觀賞者一眼感受出要表達的意念與呈現人性(關懷),引發觀賞者的共鳴進而讓人思考。

最後分享自己相機與手機綜合不同街頭攝影的作品拼貼。 更多作品,歡迎點閱官網藝廊。

手機作品:題名由上到下,左至右依序為:「已讀」「時尚對話」「祝好孕」「匆匆」「悠遊府城」「沈思」「一抹咖啡香」「Alone」「快樂出遊」

相機作品:題名由上到下,左至右依序為:「舞者的氣勢」「Encounter」「編織未來」「靜巷」「對弈」「眾生相」「走過歷史」「Circle of Love」「對話」

barry.liu79
barry.liu79